蓑衣樊村位于高青县常家镇东部,地处沿黄土地尘沙区,旱田耕地少,基础设施差,是省级重点贫困村。近年来,蓑衣樊村抢抓天鹅湖湿地慢城建设机遇,全力发展农旅文旅融合产业,变“绿水青山”为 “金山银山”,实现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0.8万元提高到2021年3万元, 先后获评“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”“全国文明村”“中国美丽乡村”“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”等国家级荣誉称号。
一、构建产业模式,农旅文旅融合,打造“强村富民” 的乡村游。一是盘活土地,为发展乡村旅游腾出劳动力。全村1570亩土地全部流转,成立公司进行规模经营,将村内原有稻田、池塘进行优化整合,发展稻田养蟹、藕池养虾的立体种养产业,凭借独特口感,大米单价提升,再加上每亩5000元左右的螃蟹收益,产出效益较流转前提高近3倍。土地的规模经营,提升了村民收入,也为发展乡村旅游腾出了劳动力。二是打造 “公司+农户”的乡村旅游运作模式。由党支部牵头村集体先后成立了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、文化旅游公司,发动群众以资金、资产等多种形式入股,按股分成,公司雇佣村民成为员工,鼓励村民开办农家乐、民宿。“公司+农户”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,使农户转型变成旅游服务的提供者和旅游公司的持股股东,激发了村民干事创业的热情,全村凝心聚力发展乡村旅游,经过几年的发展全村年增加旅游收入1300余万元,村集体增收近80万元。三是加强与 “大景区”联动,错位开发特色旅游项目。蓑衣樊村依托天鹅湖国际温泉慢城、黄河安澜湾等景区资源,因地制宜错位发展农旅文旅产业,推出独具 “湿地渔家”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,如渔家民宿、休闲垂钓、湿地研学、湿地赏莲采荷、湿地迷宫等乡村体验游特色项目,同时把村内1500亩无公害大米种植基地和500亩稻田蟹养殖基地,开发成中小学生的体验水稻插播和收获的体验观光基地。2022年已累计接待游客40万人次,全村农旅产业产值可达2800万元,村民吃上了 “旅游饭”走上了 “致富路”。
二、强化内涵建设,文化人才赋能,打造富有 “民俗风情”的乡村游。一是乡村旅游开发不切断 “文脉”。蓑衣樊村的旅游开发依托黄河风情,厚植文化底蕴,注重农耕文明、田园风光、乡村生活等乡土元素的保护。加强经营乡愁、经营文化的理念,在旅游项目、民宿风格、旅游产品中融入了 “黄河水乡”元素,带动了苇蒲草编、粗布纺织、灯笼轧制等产业发展迅速;农家乐和农家客栈生意火爆,带动从事白莲藕种植、淡水鱼养殖、手工编织、糠画制作等特色农副产品的劳动力人数增加了一倍以上,地方传统特色文化得到了很好的挖掘和传承。二是打造美丽宜居的现代文化。通过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强化乡村文化“硬件”设施,建成村民文化广场、儿童之家,村民阅览室、老年人活动室等设施。另一方面强化乡村文明 “软件”能力,深入开展 “美在家庭”创建、“文明家庭”评选、移风易俗等活动,丰富村民文化生活,周六 “芦姑大戏台”成为常态。淄博市乡村音乐节、山东省乡村阅读季等启动仪式在蓑衣樊拉开帷幕,吸引了《直播黄河》、《中国粮仓》等中央、省内知名节目组前来录制,每年举办省市县各类大型活动及演出60余场次,获评第六届 “全国文明村”。三是培养乡土人才助力乡村旅游。蓑衣樊村成立全县首个乡村振兴学院星火学院,有效整合、对接高等学府教学科研资源、各级党政政策智力资源和乡村发展需求,以平台思维、有解思维,解决乡村振兴、乡村旅游实践中遇到的问题。依托乡村旅游、休闲农业等产业发展,已有500余人次参加培训。同时,吸引2名市乡村之星,50余名农村技能人才回村创业发展,为乡村旅游聚人才、凝合力。
三、构建支撑体系,健全设施服务,打造“宜居宜游”的乡村游。一是生态环境与旅游发展相匹配。深入开展人居环境大整治大提升行动,改造、新建旅游道路4000余米,种植苗木、灌木5000余株,统一引导和帮助村民美化庭院、美化街道,实现村内巷路硬化、美化、绿化,全面提升村居环境,为农旅文旅产业发展夯实了生态基础。并获批“中国美丽乡村”。二是乡村建设与旅游发展相匹配。围绕周边旅游资源分布,科学建设旅游交通线路,与天鹅湖湿地慢城桥路相连、水路相通,周边的桥梁、水工建筑物等按景观工程打造;逐步完善乡村基础设施,先后实施了旱厕改造、气代煤电代煤改造、自来水入户和排水管网7000余米,广电、联通、移动 “三网”光缆入户,整村 WiFi覆盖。三是公共服务与旅游发展相匹配。随着蓑衣樊村乡村旅游框架逐步拉大,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日趋完善。截至2022年已发展星级农家乐50余家,建成别墅木屋17套、东方红会议室、人民公社大食堂,可同时容纳500人开会就餐、150人住宿。打造了红色文化一条街和农耕文化一条街,配套建成蓑衣客栈、稻田咖啡屋、体能拓展训练场、儿童游乐场和旅游商品特色店,给游客提供餐饮、住宿、休闲度假、体验等一条龙服务。